6月16日,佛山校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第三次建设工作系列会议在行政楼317会议室召开。会议邀请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理事长方军、广东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金俊、香港恒生 大学常务副校长莫家豪、浙江工商大学国际处处长陶莺等专家莅临指导校区建设工作。我校副校长刘剑文,副校长王春超出席会议,佛山校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、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及专项负责人参会。
刘剑文在致辞中表示,佛山校区作为国际化办学教育示范区,肩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、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,强调学校已出台《佛山校区国际教育示范区行动方案(2025-2030)》并成立工作推进小组,将结合国际教育示范区“1238”发展战略,分阶段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。吴剑丽进一步阐释战略内涵,提出以高水平国际师资和国际课程为核心,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集聚区、粤港澳国际教育港和国际科研创新平台。
会议听取了各专项工作负责人汇报。员巧云介绍国际化师资建设方案,计划重点引进国际学者构建全球智力网络;沈映珊汇报国际课程库建设进展,强调优质课程和微专业开发;柴少明表示学院将进一步落实推进语言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;韩鹏提出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规划,聚焦学科交叉;庄慧娟阐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全球学习中心建设计划,强调设立动态评估机制,境外办学与来华留学双轮驱动发展;张奕华围绕创新创业中心建设,提出打造“全球数智未来工场”;邹勇华聚焦国际化硬件环境提升;林杰汇报智慧校园建设,重点打造"数智融合"平台。
与会专家为校区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。方军表示校区需明确示范区定位,聚焦核心指标建设,重点提升留学生比例和国际化师资,建议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突破口,吸引优质国际生源;莫家豪结合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合作经验,提出加强与香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;陶莺分享了浙江工商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经验,建议整合校地资源,争取更多地方支持;李金俊指出需应对国际形势挑战,强化校地协同与资源保障,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提升校区国际教育品牌效应。
王春超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六点要求:一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,细化工作指标,二是形成共识,汇聚合力,三是细化工作方案,加强与省厅和地方汇报沟通,四是强化国际师资和课程的双轮驱动,五是打造湾区协同发展的高等平台,六是建立“横向比较,纵向研究”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,确保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。
本次会议为佛山校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,明确任务分工和实施路径,对推动校区高质量发展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撰稿 图文 | 杨善凯
初审 | 谢恩
复审 |陈欢
终审 | 林杰